"要堅持境內境外審計一體化,加強對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國有金融機構的審計,揭示國有資產流失或'坐失'、經營效益下降或不真實等問題及其原因,促進企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做強主業,維護境內外國有資產安全。"這是日前召開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部署2016年審計工作時的表述。
會議間歇,審計署辦公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將是2016年審計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央對此已經提出了明確要求,企業審計的力度相較往年會大大加強。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面對企業利潤尤其是央企利潤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中央已經對央企紓困作出了部署。目標是要在兩年內扭轉當前的困難局面,更好發揮央企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干作用。在此過程中,清理處置"僵尸企業"是重要舉措。既要實現企業提質增效,又要避免國企資產流失,這需要發揮審計的監督作用。
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深化國企改革和加強國企國資監管,中央推出了系列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和意見的發布,都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決心。
"在此進程中,也愈加重視審計工作的職能發揮,強調要加大對國企國資的審計監督力度,以審計促進各項制度的完善,釋放改革紅利,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審計署企業審計司有關負責人說。
為企業紓困增效保駕護航
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20424.7億元,同比下降9.5%。其中,中央企業14650.6億元,同比下降10.4%;地方國有企業5774.1億元,同比下降7.3%。
針對這一境況,中央已經開出"藥方"。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加快從非主業領域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促進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同時,還要推進管理增效,開展"成本管控、效益否決"專項行動,加大存貨和應收賬款清理,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減少管理層級,實行工資效益聯動,強化業績考核和激勵約束,落實提質增效責任。推動商業銀行落實不良資產處置政策,加大產能過剩行業呆壞賬核銷力度。
"這些政策的落實,都需要國家審計的跟進。"有研究人士表示,影響企業經營效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宏觀經濟大環境相關,也與企業自身的管理漏洞等密切相聯。
這位人士尤其強調,要做好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或坐失。比如某企業有幾本賬本,總公司盈利,但子公司卻虧損,盈利與虧損相抵,還是虧損。虧損的子公司下面還有孫子公司、重孫子公司。他問該國企負責人有多少下屬子公司,結果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誰也說不上來。只得把公司財務部門負責人找來。
再比如,擁有2000億元資產的某集團在2013年一度陷入"塌方式"困局,虧損達50多億元。該集團對三家子公司的材料采購價格進行調查發現,10種材料中采購價格最高的高出原價371%,最低的也高出30%。母公司虧損的同時,下屬子公司背后的"寄生公司"卻賺得盆滿缽滿。有子公司負責人出資成立"寄生公司",通過大幅抬高成本等方式從公司攫取利益。最多時集團的中間供應商有近7000家。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國有企業規模都大,有的企業二級單位有幾十個,三級單位好幾百個,職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管理層級少的五六級,多的十來級。制度傳導下去,層層減弱。
國有企業盲目鋪攤子、擴規模,偏離了主業。總公司的利潤被子公司消耗殆盡,致使企業陷入虧損泥潭難以抽身。而總公司下面的子公司衍生出來的公司,本身就變成了吞噬國有企業利潤的"寄生蟲",嚴重侵害了國有企業的肌體。
正是基于這些原因,中央要求在2016年要加大企業審計的力度。記者從審計署了解到,加大企業審計力度,目的也是積極推動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促進企業提質增效。一方面要反映影響經濟社會運行和企業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制度性障礙和重大管理漏洞。另一方面,揭示影響企業發展潛力的重大風險隱患,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推動企業實現科學發展。
著力彌補企業審計空白
實際工作中,審計部門還以企業領導人員的權力運行為核心,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重點領域和環節強化監督。
審計署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企業領域發現的問題,很多涉及金額巨大、性質惡劣,手法也越來越隱蔽化,鏈條錯綜復雜,"串案"、"窩案"長期"利隨人走"等較為突出。審計部門充分發揮震懾作用,發現和揭露了中央企業存在的許多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并移送相關部門處理。同時,堅持標本兼治、懲防并舉,促進企業健全內部監督制衡機制、規范重大事項決策流程,防止權力異化。
在過去的2015年,審計署有關部門就組織實施了對部分中央企業(原)法定代表人的經濟責任審計,發現了執行宏觀經濟政策不到位、虛增業績,以及違規決策、管理不規范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等問題,涉及的一些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已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審計對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相對于國有企業數量來說,審計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加大。2008年以來,審計部門對國資委和財政部監管的118戶中央企業中的57戶進行了審計,對中央部委所屬的94家企業基本上未進行審計,對國有企業境外(不含香港、澳門)機構和投資未進行審計,境外國有資產尚處于監督真空之中。這離實現國有企業審計全覆蓋的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要邁進。
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資產的規模與日俱增。社會各界要求加強境外企業審計的呼聲越來越高。研究人士表示,巨量境外國有資產處于審計真空之中,難保不發生嚴重腐敗問題。加強對境外企業的審計,這是審計的法定職責。查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審計促進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既防止資產流失,也更好地助力企業走出去。
針對審計覆蓋面有限的情況,2015年12月8日,中辦、國辦下發了《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文件明確要求對所有的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都要進行審計,做到審計全覆蓋。
記者了解到,審計署正在積極探索和研究"走出去"審計的規則、制度、方法。一是要積極走出去審計,研究走出去審計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二是要促進相關主管部門加大信息化建設步伐,對"走出去"企業的重大項目的決策、重大項目的投資、重大資金的調度使用,通過信息化加強管控;三是要從方法制度上提前思考、提前布局,促進國有企業真正"走出去",能夠科學發展,同時也能管得住、管得好。
構建國企國資審計監督體系和制度
"'十三五'時期,我國要在戰勝諸多困難和挑戰的基礎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異常艱巨繁重。"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劉家義表示,"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圍繞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積極有效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更加充分地發揮審計作用,根本在于創新。"
就此,劉家義提出,要增強獨立性,創新審計管理體制;立足全覆蓋,創新審計工作機制;突出職業化,創新審計人員管理制度;著眼一體化,創新組織管理模式;運用大數據,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把握規律性,創新審計理論。
具體到企業審計上,審計署企業審計司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企業審計工作將以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促進企業領導人員守法、守紀、守規、盡責,推動企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和做強做優做大為目標,全面構建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審計監督體系和制度。
同時,將健全企業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及責任追究制度,關注企業貫徹執行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觀調控部署、國有資產真實完整和保值增值、國有資產重大投資決策及投資績效、資產質量和經營風險管理、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等情況,推動企業領域的"反腐、改革、發展"。
圍繞著上述目標,要從三方面發力。
一是有效推進審計全覆蓋。根據中央企業的規模、管理狀況以及管理主體的戰略地位等因素,科學規劃、統籌安排,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地推進企業審計全覆蓋。
二是建立經常性審計制度。根據中央企業和領導人員履行經濟責任的重要程度等情況,確定重點審計對象,加大對重點企業、關鍵崗位領導人員的審計頻次,實施經常性審計監督。
三是積極創新審計模式。構建大數據企業審計工作模式,有效擴大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大對中央企業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單位數據與行業數據以及跨行業數據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探索對重點中央企業的實時監督和聯網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