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在上周五通報了六家審計評估機構被立案調查的情況,包括三家會計師事務所與三家資產評估機構。其中,像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等還堪稱業內的“大腕”。多家審計評估機構被查,實際上也為業內其它機構敲響了警鐘。
審計評估機構出現多種違規行為,本質上都集中表現為職業操守與勝任能力方面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對于一家中介機構而言,職業操守與勝任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其出具的相關報告就會存在瑕疵,就有可能損害其它投資者的利益,也有可能導致某些利益攸關方從中漁利。
中介機構競爭激烈并非什么秘密,但如果僅僅為了利益而出賣了操守,那么這樣的中介機構與人員也沒有必要在市場中混下去的必要。其實,有證券從業資格的審計機構能夠履行勤勉盡責職責的大有人在。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中,有多達103家被審計機構出具了“非標”的意見。其中6家為“無法表示意見”,16家為“保留意見”,81家為“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雖然沒有“否定意見”出現,但或許本身沒有,或被某些審計機構所“掩蓋”。
審計機構出具的“非標”審核意見中,最為嚴重的是被出具“否定意見”,這意味著上市公司或涉嫌財務造假,其次是被出具“無法出具審核意見”,再次為“保留意見”,而“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屬于情況最為輕微。多家上市公司因被出具“無法出具審核意見”,而遭遇被ST的命運。
因此對于中介機構而言,客觀出具審計意見并不難,103家上市公司被“非標”已經作出了最好的詮釋。難的是某些中介機構被利益的“迷魂湯”蒙住了雙眼,眼前只看到利益,而沒有看到責任與操守。
近幾年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如火如荼,標的資產高估值現象已成市場的一大風景。造成如此現象的原因,除了資產出售方欲千方百計抬高“身價”之外,作為資產評估機構的中介機構不盡責同樣難辭其咎。特別是,當標的資產被高估成為市場的“普遍”現象時,會更加助長資產評估機構的亂作為。
審計與資產評估機構雖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某些不負責任的機構也同樣損害了資本市場以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比如欺詐發行問題,僅僅把板子打到券商與發行人身上顯然是“片面”的,某些提供審計服務的審計機構在其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此次監管部門對6家中介機構立案調查,最終的結果更令人關注。如果仍然只是像以往那樣高高舉起然后輕輕放下,或者只是“隔靴搔癢”式的處罰“意思意思”下,那么是無助于審計與資產評估行業的,當然也無助于我們的資本市場。筆者以為,作為中介機構,無論是職業操守還是勝任能力方面存在問題,都應該將其掃地出門。如果有了如此剛性監管措施,類似的違規行為必然會減少,也明顯有利于凈化中國資本市場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