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日前發布了今年一季度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蹤審計結果。據了解,扶貧資金和項目審計是一季度民生方面審計的首要重點,扶貧工作也是整個“十三五”期間的審計重點之一。如何通過審計幫助打贏扶貧攻堅戰?北京青年報記者赴審計署重慶、沈陽、昆明特派辦深入采訪了解。
發現
遼寧借鑒審計方法
清理15萬非貧困戶
2015年10月,審計署發布8月份對穩增長等政策貫徹落實跟蹤審計結果公告。公告顯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認定的扶貧對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貧建檔立卡標準,其中343人屬于財政供養人員、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43人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經營公司。
為保證扶貧對象的精準性,遼寧省撫順市扶貧辦主任高世海和同事挨家挨戶走訪,核查建檔立卡的對象是否真貧困。“我們動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卻沒有他們花10分鐘審計出來的結果好。”
“10分鐘”是個略顯夸張的說法。審計人員在馬山事件后來到撫順市的貧困縣。高世海記得,審計人員到達當天即取得了相關比較數據,第二天就將不符合建檔立卡標準的非貧戶名單交給了撫順市扶貧辦。
列出的名單都十分準確!得知情況的高世海,不但沒有擔心被問責,反而主動向審計人員“取經”。他對北青報記者表示,以前總說“大數據”,但大數據怎么應用基層確實不懂,即使懂了,扶貧辦要求其他部門提供數據也很難,要想做到精準扶貧很難。審計人員發現問題后,撫順市政府非常重視,通過向審計人員“拜師學藝”,對全市范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電子篩查。
“過去,他家有三個門市房,他說有一個,我就只能相信,現在他們家三個門市房在哪里我都知道。”高世海說。
撫順的做法很快推廣到全省,遼寧省扶貧辦副主任呂宏偉透露,在審計署沈陽特派辦的幫助下,遼寧省采用大數據核查的方式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清理,發現14.7萬人不是貧困人口,同時新納入此前沒有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3.8萬人。
成果
審計促進19余億
扶貧資金到位
扶貧資金是貧困百姓的生存錢、保命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年-2020年)》提出,要“強化審計監督”,“剪除查處擠占挪用、截留和貪污扶貧資金的行為”。審計署始終把扶貧審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2013年以來,多次組織開展專項審計,并在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中持續關注扶貧政策落實情況。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審計署通過扶貧審計,已促進國務院扶貧辦及相關地方出臺或修訂規范性文件50多項,歸還和發放扶貧資金1.82億元,清理消化或加快下撥扶貧資金19.53億元,查處235名責任人員。
2013年,在審計署組織對6個省(區)19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財政扶貧資金審計中,審計的區域涉及了5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審計人員實地走訪了85個鄉鎮、578個貧困村、200多家單位和1600多個扶貧項目,抽查財政扶貧資金12.4億元。抽查的財政扶貧資金量和項目數分別占到19個縣2010年至2012年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和安排項目數的31.6%和25.4%。
此次審計查出一些地方扶貧資金在管理使用分配中的貪污侵占、擠占挪用、損失浪費、資金閑置等問題,審計署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詳細列明了每一類問題的情況,從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監管責任、基層作風等方面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給出相關建議。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國務院常務會兩次聽取情況匯報,部署加強財政扶貧等民生資金管理和審計監督工作;中央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創新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國務院扶貧辦及相關地方根據審計結果出臺或修訂多項規范性文件,相關部門和地區對違法違紀違規人員進行了追責問責處理,觸犯法律的還受到了法律的懲處。
2014年8月以來,審計署在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中,持續關注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點項目推進情況、資金統籌使用情況、相關政策落實情況,揭示和反映了不作為、慢作為的問題以及積極、主動、有效作為的典型,這樣的做法延續至今。廣西馬山事件即是這樣的典型,馬山事件后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復核工作。本組文并攝/本報記者 鄒春霞
釋疑
為什么審計“一查就準”?
審計發現問題的精準性讓不少被審計單位折服。審計署昆明特派辦一位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源于大數據的運用。
關聯分析各類數據
為什么審計人員能在短期內完成任務?這主要得益于審計署在大數據審計方面的不斷探索創新。
以云南省為例,該省有73個國家級貧困縣,加上集中連片地區15個,符合國家級貧困縣政策的有88個。涉及的幾百萬條數據記錄一條一條核實顯然是不可能的,審計人員運用數據分析幫助云南省扶貧辦做好“精準識別”,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了推進國家治理的作用。
審計先做數據分析后到現場
以某國有企業審計為例,凈資產幾萬億,職工上百萬。如果采取傳統的審計方式,“幾百個人審計一年都審計不完”。而參與該項目審計的僅幾十人,審計時間僅3個月。不過審計人員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在審計開始階段甚至進點前都會先行做好前期數據分析的功課,為現場審計突出重點提供支撐。
大數據審計方式的利用,讓審計人員的工作量下降了,效率卻提高了。新華社《瞭望》周刊曾對比2013年開展的政府性債務審計和1998年組織的全國糧食財務掛賬的清理審計。2013年審計部門審計62215個政府部門和機構、7170個融資平臺公司、68621個經費補助事業單位、2235個公用事業單位和14219個其他單位,涉及73萬多個項目、超過245萬筆債務,金額規模為萬億級,用了2個多月。而1998年,審計總金額2700多億元,卻動用了5.7萬人耗時9個多月才完成。
審計署設大數據分析辦公室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審計署對大數據審計的探索其實早已開始。2012年全國社保基金審計是其中案例之一。
將各方面相關數據等統一到一個數據平臺后,審計人員只要在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操作,參保企業的相關信息就會在電腦屏幕上標示出來。
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各部門單位在接受審計時,需要提供審計所需要的電子數據,其中包括財務和業務數據。在2012年的全國社保基金審計、2013年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2014年的全國土地出讓收支審計以及2015年的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等重要審計任務中,大數據分析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5年,審計署還成立了數據審計司專門開展數據分析工作。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長劉家義指出,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法寶。此前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也已將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和數字化審計平臺提上議程。
審計署沈陽特派辦工作人員隨身攜帶的審計檔案 |